top of page
結構平衡,血管健康,快樂的心臟 💖🦴


當身體的姿勢不正確(例如脊椎彎曲或體態不平衡)時,手臂和腿部等區域會承受額外且不均勻的力量。這種異常負荷會反覆作用於血管壁,可能導致微小損傷,進而促使身體修復時在血管壁上沉積更多膠原蛋白,讓血管失去天然彈性而逐漸硬化。📉
當外周血管硬化後,血液在流動時無法像平常那樣輕柔地摩擦血管壁,正常平穩的血流便可能變得急促。這時脈波會更快傳遞並較早反彈回心臟,導致中心血壓和脈搏壓升高,就像是水管變得狹窄後水流加速一樣,讓心臟需要更費力地工作。❤️
現代設備(例如 PASESA)能透過兩個指標來評估血管硬化狀況:
-
AVI(中心動脈硬化指數)
AVI 根據中心動脈脈波波形及反射波的變化來估算硬化程度。當動脈較硬時,脈波會下降得更快、反射得也更早,因此 AVI 數值較高;反之,血管較柔軟者則數值較低,直接反映了靠近心臟部分的動脈彈性狀態。 -
API(上臂動脈硬化指數)
API 是根據袖帶壓力與動脈容積變化關係來計算的,反映上臂動脈的硬化狀況。簡單來說,我們會根據這條變化曲線的斜率來估計血管的硬化程度:斜率越平緩(API 值越高),表示血管硬化的風險越大;反之,若變化迅速(API 值較低),則代表血管較柔軟。🙌😊
當身體的結構恢復平衡,各部位力量均勻分佈後,血管也能較好地維持自身彈性,促進血液順暢流動,同時降低反射脈波對中心血管和心臟的衝擊,進而減少心臟負擔。只要注意良好的姿勢和體態,就能幫助整個循環系統運作更和諧,使心臟獲得更好的保護。💪✨
參考資料:Cecelja 與 Chowienczyk, “Artery Research” (2013) 提到反覆機械負荷可導致血管重塑與膠原蛋白沉積增加,引發血管硬化。
bottom of page